
11月3日至8日,在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院与国际交流合作处联合支持下,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“三立讲坛”第二季迎来芬兰国家课程大纲核心设计者、拥有27年一线教学与管理经验的丽塔·尤塞纳霍博士。丽塔博士为文史哲融通国学创新班量身定制了六大主题、24学时的沉浸式讲学,以芬兰经验为镜,为基础教育关键议题提供系统方案。
丽塔博士以“教学三角形”模型破题,指出教师、学生、知识三点需动态平衡,现场示范项目式、问题式七步闭环,并提醒低龄阶段多用定性评价,“让每个孩子看见自己如何学会”。谈到领导力,她把芬兰校长概括为“文化塑造者”,抛出Culture(文化)、Capacity(能力)、Community(社群)的“3C”框架,用“15分钟正念仪式”“零预算教研咖啡”等小创意告诉听众:先让教师快乐,学生才能幸福。
在“现象式学习”专场,她拿“雪”“水”做锚,串联物理、语文、历史、美术、体育五科,示范“现象—概念—能力”如何一键生成;同时给出“小学重感知、初中重关联、高中重思辨”的分龄坐标,方便中国课堂学习借鉴。批判性思维环节,她先厘清“批判≠否定”,再播放两则课堂实录对比,展示教师怎样用“证据卡片”和“留白提问”把辩论推向深度,三分钟让学生完成观点迭代。
谈及家校合作,她抛出“权责清晰+情感账户”双轨制,用一张“信任温度计”把抽象关系量化,并现场演练“家长之夜”三步法:教师先讲小成就,家长再谈小困扰,双方共拟15天微行动,使合作可追踪、可评估。
学生曾慧臻感慨道:“丽塔老师和蔼、积极、真诚,把芬兰的教育理念带到中国来。让我们了解了芬兰的教育体系、落地情况,更重要的是,从宏观上去理解了这个系统如何运转,理解背后的动因。这非常重要,因为讲透了理解了这点,我们才能明白在国情大相径庭的中国,如何落地实施这一套思想,‘快乐教育’不是搬模子照抄。”
据介绍,此次“三立讲坛”不仅是华南师大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又一里程碑,更为文史哲融通国学创新班提供了“全球方法论”与“本土议题”的精准对接。当芬兰“现象式学习”遇见中国经典文本,当“批判性思维”工具激活“大中小一体化”协同培养,国学不再只是“文献里的学问”,而成为全球教育对话的鲜活样本。
文|记者 孙唯
图|主办方提供
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