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1月11日,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10月,我国新能源汽车月度新车销量首次超过汽车新车总销量的50%,达到51.6%。
这一里程碑式的数据,不仅标志着我国汽车市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,也预示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式进入规模化、主流化发展的新阶段。这一历史性突破的背后,既有政策推动驱动,也有技术升级助力,是一场从市场供给到消费需求的转型变革。
政策“红利”持续释放
政策驱动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。今年以来,国内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持续显效,覆盖范围广、补贴力度大,有效激发了消费者的换车需求。1月17日,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做好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》,报废更新的支持范围加大,最高补贴2万元。各地市纷纷响应,进一步加码“以旧换新”补贴,补贴热潮空前。
今年以来,新能源汽车继续实现较高增长,源于国内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持续显效,力度大,惠及面广,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较高增长。
据商务部消息,截至10月22日,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突破1000万份,其中汽车报废更新超340万份,置换更新超660万份。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中,新能源汽车占比达57.2%,带动1-9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同比增长24.4%,市场渗透率达52.1%。
与此同时,明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半征收的政策预期,也促使部分消费者提前购车,形成了“政策窗口期”前的消费小高峰。
从更宏观的视角看,我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并非一时之举,而是长期战略。从“十三五”到“十五五”,国家层面持续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,构建了全方位、立体化的政策支持体系。这种持续的政策红利,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,也增强了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和信心。
产品供给持续丰富,技术升级加速普及
如果说政策是“推手”,那么产品力的提升则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的“内驱力”。今年以来,车企在新车产品方面持续发力,新车上市频率高、品类多、技术新,极大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今年9月,国内新车上市数量就达到历年最高,在9月最后一周更有30余款产品集中开启预售、亮相或上市,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求,也拉动市场消费热度上升。
与此同时,新能源汽车在续航里程、智能化水平、安全性能等方面的技术升级,也显著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。电池技术的进步使得续航普遍突破500公里,快充技术的普及大幅缓解了用户的“里程焦虑”,智能座舱、自动驾驶等功能的搭载,则让新能源汽车成为“移动的智能终端”,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。
更为关键的是,在国内市场高歌猛进的同时,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。今年1—10月,我国汽车出口561.6万辆,同比增长15.7%,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201.4万辆,同比增长90.4%,增速远超整体汽车出口。
这一趋势的背后,是中国车企在技术、品牌、渠道等方面的全面进步。从最初依靠性价比打开市场,到如今凭借智能化、电动化技术优势站稳脚跟,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“技术领先、品质可靠”的品牌形象。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,将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“双轮并驱”,促进新能源汽车销量进一步增长。
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突破50%,不仅是一个数字的跨越,更预示一个产业新阶段的开启。从“政策驱动”到“市场驱动”,从“小众选择”到“大众选择”,新能源汽车正在完成“主流”的身份转变。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将保持增长态势,但随着补贴退坡和购置税政策调整,市场竞争将更加依赖产品力、品牌力和服务力。技术竞争将更加激烈,产业链协同与全球化布局将成为未来发展重点。
南方+记者 拱千舒
【作者】 拱千舒
南方产业观察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