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文转自:成都日报
新能源汽车月度新车销量首超燃油车
反向卖电、摆摊卖货…… 有人在用新能源车创收了
新能源房车变身咖啡铺。
新能源车反向向电网输电。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:10月,我国新能源汽车月度新车销量首次超过了汽车新车总销量的50%,达到51.6%。
连日来,记者在成都街头探访时注意到,有一部分人已经利用新能源汽车的独特优势进行价值变现,后备箱咖啡、“能量补给站”等场景层出不穷,从而衍生出不少街头消费新业态。
新能源汽车不只是交通工具,还可以被视为一个移动储能平台,在充电与放电间,实现一种新的价值转化。
变身“移动小店”
大容量电池成“摆摊神器”
在成都,不少市民正灵活利用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开启“后备箱创业”之路,后备箱一打开,便摇身一变成了精致的“移动小店”。
市民李云的咖啡铺就是其中之一,她的新能源SUV车里,咖啡机、冷藏箱、收纳架摆放得井井有条,复古的灯串缠绕其间,氛围感十足。“以前开车只是通勤,后来发现新能源车充电成本低,怠速用电也不心疼,就想着把爱好变成副业。”李云一边给顾客制作拿铁,一边介绍道,“每天下班过来摆3个小时,净利润能有近200元,还多了一份乐趣。”
傍晚的北湖公园,市民陈曦打开新能源汽车后备箱,10分钟内便搭好折叠桌与烤肠机。“这车后备箱像个‘移动仓库’,能塞下1.5米折叠桌和保温箱,分层收纳超规整。”她边烤肠边说,新能源车每公里电费才几分钱,每晚出摊3小时能赚300多元,“比开油车省出一半成本。”除了像陈曦这样的兼职者,还有不少人因创业所需购买了新能源汽车,李萌的汽车后备箱从下午6点开始售卖面包,“后备箱能装下全套烤箱设备,相较油车,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更低,适合我们这种创业起步阶段的人。”
新能源房车更解锁了“移动创业+办公”新模式。在成都某露营地,“90后”创业者桃桃的改装房车既是咖啡铺也是工作室:“车顶遮阳伞撑开就是吧台,车内能办公接单,今年已经承接了不少商业活动。”她指着车载电源说,一次充电能做80—100杯咖啡,比租店面省了房租成本。
从通勤车到“创业平台”,新能源汽车正重构城市创业生态。新能源汽车后备箱摊位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消费选择,也为不少人开辟了一条灵活的创收途径。
车企早已捕捉到这一趋势。有新能源汽车品牌以“超能装”为卖点,宣传可轻松容纳“大盘菜”食材与设备;还有品牌凭借平整后备箱底板和外放电功能,成为车主摆摊“神器”。更有品牌推出纯电一体式咖啡车,后备箱自带可拆卸操作台,侧开门可当展示台,复古造型自带引流效果。新能源车正凭借大容量的电池,成为“摆摊神器”。
变身“移动充电宝”
利用反向充电解锁创收新场景
除了将爱车变为“创业空间”的自主创业者外,在成都,一些新能源车主正体验着一种更“硬核”的创收模式——通过V2G(车辆到电网)反向充电,让车辆化身“移动充电宝”。
在成都双流特来电空港星汇光储充放电站,新能源车主朱先生插上双向充放电枪,打开手机App扫描二维码,简单几步操作后,他的电动汽车便开始向电网送电。电桩系统设有放电保护功能,当电池电量低于20%时会自动停止,确保车辆留有足够续航。
“利用吃饭休息的一个小时给电网返电,能赚到40多元,相当于一顿工作餐的钱。”朱先生分享道。
这一场景背后,是“车网互动”这一创新能源交互模式的落地。它使电动汽车不再仅仅是能源的消耗者,更成为移动的储能单元。通过充放电设施与电网相连,车辆可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储备电能,在电网负荷高峰时反向送电,参与电网的“削峰填谷”。这不仅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,也为车主开辟了收益渠道。
技术场景的探索与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同频共振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1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10月,我国新能源汽车月度新车销量占比首次突破50%,达到51.6%,标志着汽车市场迎来了历史性拐点。随着技术与模式的不断创新,新能源汽车的价值拓展之路正越走越宽。
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茜 王柳 文/图
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