轰鸣的现代化车间里,铜杆在巨型设备中被拉丝、绞合、绝缘挤包,最终成为各种规格的电缆。
主营收入251.52亿元,同比上升12.53%……宝胜股份2025年中报上跳涨的数字,化作了流水线上真实的产品。当机器承担了大部分精密工序时,一家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壁垒究竟由什么构筑?财报上“质量就是生命”的口号,又如何烙印在每一道生产环节中?
“答案,在人身上。”宝胜检测中心试验室主任胡文华说。1992年入职的他,从一名普通检测员成长为首席技师,亲历了宝胜质量体系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的全过程。
在质控实验室,胡文华正对一批即将发往核电项目的电缆进行局部放电试验,检测绝缘性能是否完善。仪器屏幕上的曲线必须是一条平滑的基线,任何微小脉冲都意味着潜在的缺陷。他随手拿起一段电缆样品,指着切口解释道:“你看这个截面,理想状态应该像树干年轮,每一层绝缘、屏蔽、护套都清晰平整。但如果切割工艺不到位,最里层的绝缘体就可能像裙边一样凸出来,形成我们常说的‘喇叭口’。”
他打了个生动的比方:“就像用钝刀切火腿肠,一压,肠衣总会多出一截。别小看这毫米级的凸起,在高压电场下,它会像避雷针尖端一样,成为电场集中的‘风暴眼’,长期运行就可能从这一点发生击穿。”
“所以取样得像做外科手术。”胡文华说,“必须用特制刀具精准控制切割深度,匀速旋转发力,确保切口平整如镜。只有这样,电场才能均匀分布,把风险控制在出厂之前。”
“产品就像我们的孩子,你清楚他哪里有块小胎记。也许外人看不出来,但我们自己心里过不去。”胡文华说,“万一这个‘胎记’在极端环境下‘长大’了呢?特别是核电这类项目,安全是底线,容不得一点侥幸。放过的任何一次‘差不多’,都可能成为未来的隐患。这就是‘产品即人品’——你的良心,就烙在这一米米的线缆里。”
有一次,一批原材料虽符合国家标准,但未达到宝胜的内控优等品标准,胡文华坚持退回。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,不只停留在实验室,而是贯穿宝胜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厂的全流程。
上半年,宝胜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达99.92%。近乎完美的数字,成为其叩开高端市场的“金钥匙”。
过硬的质量,就是最硬的“通行证”。在国家电网集采项目中,宝胜中标11.07亿元,覆盖全部区域;在南方电网中标4.04亿元,行业龙头地位稳固。在高端领域,从1.24亿元的核电订单,到一系列航空线缆项目,宝胜不断突破技术壁垒,业务拓展至机器人、舰船等高端装备市场。在国际上,质量成为闪亮的“中国名片”,公司直接出口额同比增长27.4%。
上半年,宝胜在机器人线缆等8大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,两款产品入选省级重点推广目录。这一切印证了一个硬道理:把产品做到极致,市场自会回应。
这份对市场的穿透力,正是源自像胡文华这样一代代宝胜人对质量的执着。30多年的职业生涯,他参与并推动了企业质量体系的持续进化,从核电电缆关键技术的攻坚,到将实战经验凝练成一线员工“一看就懂、一学就会”的操作指南。他主导编写的《电缆性能检测实战宝典》即将出版,主编的《电缆制作过程检验实战指南》《电力电缆制造缺陷解析》等多本手册成为员工随手可查的“口袋书”。他首创的“三查三控”质量管控法,将质量责任精准嵌入每一个生产岗位。
正是这种将“高于标准”的质量准则,通过制度、方法和文化,植入从研发到检测全流程的坚持,构筑了宝胜最深的护城河。当自动化设备成为车间主角,人的价值反而愈发凸显——人的专业判断、责任意识与不懈坚守,为冰冷的机器注入了灵魂。
日落时分,车间渐归宁静。胡文华在离开实验室前,习惯性地再次巡检设备状态。这个从1992年延续至今的动作,与屏幕上跳动的数据、切口处的毫厘之争,共同诉说着一个朴素的真理:机器或可暂停,但对质量的守护,永不掉线。
在这里,每一米线缆所连接的,不仅是远方,更是一份用匠心铸就的安全承诺。
记者手记
像呵护孩子一样把控产品质量
在宝胜车间的轰鸣声中,最打动我们的不是宏大的生产场面,而是胡文华那句质朴的比喻:“产品就像我们的孩子,你清楚他哪里有块小胎记。”这句充满温度的话,道出了质量管控的本质内涵——对产品如对孩子般珍视。
真正的竞争,不仅是技术和市场的较量,更是一场关于责任的持久考验。宝胜的“护城河”,是由无数像胡文华一样的守护者精心构筑的。在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,这份对“毫厘”的坚守,或许正是中国制造最动人的底色和最强大的底气。
通讯员 宝萱 田宇 记者 胡俭 鋆煜
新媒体编辑 王欢
校对 唐如莉
扫码关注我们
]article_adlist-->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